□ 左义凯
邓拓同志在《燕山夜话》中讲过:“我们知道,有许多古人的姓名就是数字号码。从一至万,历代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。翻开明代凌迪知的《万姓统谱》和廖用贤的《尚有录》就能找到很多。”他列举了大量的例子。在我国历史上,有的是以数目字作姓,单姓有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百、千、万、亿等,复姓有第一、第二、第三、第四、第五、第六、第七、第八等,更多的是以数目字作名。周朝有个人叫李八百;战国时期韩国之祖叫韩万;唐朝李隆基有一子叫李一;宋朝婉约派著名诗人柳永,又叫柳七;辽代北院枢密副使、保州统军使叫萧十三;元代曾驻守骆驼岭的武将叫贾六十八;明朝嘉靖进士、曾官至右佥都御使叫张九一;清朝乾隆举人、淄州知县叫盛百二,还有一位新教派的首领叫苏四十三;光绪年间,有一位京城大侠叫大刀王五,还有连姓带名都用数字来表示的,如清嘉庆年间有一名提督官就叫九十(姓九,名十);乾隆年间,有官居江宁将首的将领就叫八十六(姓八,名十六),等等。
以数字取名,是再简便不过的事了,而以数字取名,平民百姓尤多。按照我国宋元时期规定:下民没有官职的一般不起名字,只用行辈,或出生日子,或父母亲年龄合算一个数目作为称呼。史记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寒微,他的祖辈好几代的名字,皆与数字结缘。朱元璋5世祖叫朱仲八。他生3子,叫朱六二、朱十二、朱百六。朱百六是朱元璋的高祖。他生2子,叫朱四五、朱四九。朱四九是朱元璋的曾祖。他生4子,叫朱初一、朱初二、朱初五、朱初十。朱初一是朱元璋的祖父。他生2子,叫朱五一,朱五四。朱五四是朱元璋的父亲。他生四子,叫朱重四、朱重六、朱重七、朱重八。朱重八就是后来的朱元璋(见《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》)。
时光在流逝,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,但是这种以数字取名的遗俗在近代许多偏远的乡村一直保持着。浙江绍兴一带就有用婴儿出生时祖父的年龄取名的,据说有祝愿祖孙健康长寿的意思。
鲁迅作品《风波》中的“八一嫂”、《离婚》中的“八三”和《社戏》中的“六一公公”就是其中的几例。据调查,鲁迅外婆家确实有他儿时的小伙伴鲁六一、鲁六四,兄弟俩就是在他们的祖父61岁和64岁的时候出生的。因此,“六一公公”在绍兴不一定是须发花白的老头子,也有可能是一位年纪很小而辈分很高的人。这种以祖父(前辈)生日数字为新生孩儿取名者,不单是僻地残域的细民,那些文化层次很高的也不例外。元丰七年(1084)初,宋代诗人黄庭坚回到家乡分宁(今江西修水),其妾在这里产下一子,庭坚为此子取名叫“相”,小名“小德”,由于当时庭坚已四十岁,故又取一个小名曰“四十”。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黎烈文出生时,曾祖父刚好整整六十岁寿辰,所以曾祖父替他取乳名六曾,表示他是曾祖父六十岁时出生的曾孙。
在我国少数民族壮族的家庭里,祖父叫“公”,祖母叫“雅”;父亲叫“波”,母亲叫“姆”;儿子叫“特”,几个儿子的排行就在“特”之后加小名或序数,如大儿子叫“特大”,二儿子叫“特二”,三儿子叫“特三”……依此类推。姑娘叫“达”,按姐妹大小次序分别称“达大”、“达二”、“达三”……
大约“人情不相远”吧,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也用数字取名,最突出的是我国的东邻日本。日本人取名就常常称长子为“太郎”、次子为“二郎”、“次郎”、“次男”等;称长女为“大子”,次女为“中子”,三女为“三子”……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偷袭珍珠港的主谋,且死于太平洋战争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就名山本五十六。
西方人取名也每每用数目字充当。不过来得更加单纯、明朗而幽默。在美国的底特律市有一对叫史汀克的夫妇,生了三男三女,名字就分别叫“儿子1”,“儿子2”,“儿子3”,“女儿1”,“女儿2”,“女儿3”。(作者单位:市教育局)